提起白马银枪,大家首先想起来的,恐怕是三国时期的赵云赵子龙。赵子龙出场的那句,我乃常山赵子龙也,成为了多少石家庄人的骄傲。
其实,在五代,常山又出了一员白马银枪大将。如果从门第显赫来说,这员白马银枪将,可比赵云厉害多了。
他就是常山高怀德!
高怀德是赵匡胤的好哥们,他和他祖先组成的高家军,在当时可是威名赫赫。特别是他父亲高行周和爷爷高思继!
大家好,我是杨利辉。今天咱们讲一讲白马银枪的高家军。
高思继是公元860年人,有兄弟三人,出生在军人世家,祖上一直戍卫怀戎,属于幽州卢龙军管理。兄弟三人从小练习武艺,各个英雄豪气,名振边关。特别是高思继,他不仅枪法了得,拳法也非常知名。著名的四季拳创始人,就是高思继。
在演义小说中,他曾经连败李克用手下十余员大将,其中包括李嗣源和李存勖。和十三太保中武力最强的李存孝打个平手。高思继每次出战,都是骑着白马,手持银枪。所以得到了一个“白马银枪”的外号。
由此可见高思继的武力值之强。
当时的卢龙军节度使是李匡威,高思继兄弟被李匡威赏识,成为了他麾下的戍边将领。
李匡威有个弟弟叫李匡俦。据说李匡俦的妻子长得特别漂亮,李匡威有一次喝多了,强占了弟媳。从此,李匡俦就对李匡威怀恨在心。
公元893年,李匡俦趁李匡威外出之际,篡夺了他哥哥位置。李匡威的部将刘仁恭,不服李匡俦,逃出幽州,向晋王李克用借兵。
李克用很爽快的答应了刘仁恭,发兵幽州。
李克用知道高思继兄弟是讨伐幽州的最大阻力,就暗中派人招揽高思继兄弟。
高思继兄弟本来就是重义气之人,听说李克用是为李匡威报仇的,欣然同意。
李匡俦知道高思继兄弟反叛了,自己又打不过李克用,干脆弃城而逃。就这样,幽州卢龙军就归了李克用所有。李克用让刘仁恭镇守幽州。并留了很多晋兵在幽州协助防卫。
刘仁恭授高思继的哥哥为先锋指挥使,高思继为中军指挥使,高思继的弟弟为后军指挥使。就这样,幽州的兵马,都在高氏兄弟的掌握之中。
李克用觉得高思继兄弟能力太强,而且很重义气,将来必成大患。所以他离开幽州的时候,告诫刘仁恭,让刘仁恭防备高思继兄弟。
高思继并不知道刘仁恭已经开始猜忌他们了。他们兄弟还是依旧非常尽职的训练军队。
留在幽州的晋兵,多行不法之事。高思继治军严明,诛杀了这群晋兵。
李克用得知晋兵被杀,大怒,责备刘仁恭。刘仁恭把责任全部推给了高思继兄弟身上。于是李克用就下令诛杀了高思继兄弟三人。第一代白马银枪将就这样冤屈而死。这一年,是公元895年。
高思继兄弟下一代有两人,分别是高思继哥哥的儿子高行珪,和高思继的儿子高行周。
刘仁恭冤杀了高思继兄弟,心中略有愧疚,就把高行珪收为了自己的牙将,同时也把年仅十余岁的高行周收留在军中。
公元907年。刘仁恭的儿子刘守光发动政变,幽禁了刘仁恭。他把高行珪外派到了武州做刺史。
公元911年,刘守光自大称帝。晋王李存勖发兵征讨。
身在武州的高行珪,被刘守光猜忌,刘守光派自己的亲信元行钦,围攻武州。
一个多月后,武州城中粮草耗尽。高行珪无奈,趁夜派人潜出城外,向李存勖求援。
李存勖就派李嗣源带兵解救武州。
李嗣源到了武州,成功解围。不但高行珪和高行周兄弟归降了李嗣源,就连元行钦,也投降了李嗣源。
李嗣源让高行珪留守武州,让高行周跟随在自己身边。从此,高行周就登上了历史舞台。
这一年,是公元913年。此时的高行周,已经二十九岁了。
李嗣源很器重高行周,慢慢的他成为了李嗣源最信任的将领之一。和李嗣源的养子李从珂共同统领着李嗣源的牙兵。
此后的十来年,高行周跟随李嗣源南征北战,东挡西杀。在莘县,打过刘鄩。在河上,救过李嗣源;在郓州,身先士卒;最后跟着李嗣源,从曹州杀入汴梁。灭了后梁。
这些战功,让他先后被授为端州、绛州刺史。
李存勖也很喜爱高行周。想要把高行周从李嗣源身边要过来。但因为之前已经要过一个元行钦,现在再要高行周,怕李嗣源不高兴,就让人暗中以利禄引诱高行周,让他主动离开李嗣源。
大家要知道,李存勖当时可是晋王,李嗣源的主子,跟随李存勖,前途自然更好一些。但高行周面对李存勖的引诱,却推辞了。他说道:“总管用人,也是为国效力,为总管办事,就如同为大王办事。我兄弟二人,能死里逃生,都是总管的恩赐,实在不忍心背离他呀。”
高行周果然继承了他父辈的重情重义的基因。
公元925年,李嗣源奉旨到魏博平叛,却被乱军裹挟,起兵造反。高行周从头到尾保护在李嗣源的身边,立有大功。一同跟随李嗣源造反的,还有李从珂、石敬瑭、刘知远和郭威。他们同是李嗣源部下。这些人后来都做了皇帝。高行周能在政权更替中,稳如泰山,和他们建立的交情有很大的关系。所谓一起扛过枪,一起同过窗。我想都没有一起造过反更加的有感情。特别的是,他们还有一起绝地逢生,大难不死的特殊经历。关于李嗣源起兵的细节,有兴趣的,大家参考五代演义第四十一到第四十三讲。
公元928年,镇州的王都,勾结契丹,意图造反。李嗣源派杜晏球为帅前往平叛,高行周也参与了这场战争,他配合杜晏球捉住了很多契丹将士。因功升迁为颍州团练使。
公元930年,因北方的契丹不断骚扰中原。李嗣源就授高行周为振武节度使,前往北方,防御契丹。此时的高行周已经四十六岁了。
也就是这一年,高行周的哥哥高行珪病死。高行珪归降李嗣源后,也是一直镇守在边关,历任朔州、忻州、岚州刺史,后来升任了大同节度使。高行珪出生日期史书上没有记载,但高思继兄弟死的时候,刘仁恭能用他为牙将,至少说明他比当时十余岁的高行周大很多。咱们按大十岁算,那高行珪应该是公元875年左右的人。到公元930年去世,大概活了五十五岁。
此后的高行周,连续四年,一直在边关镇守。他兄弟二人,为稳定北方局势,起到了重要的作用。
公元934年,李嗣源病死,高行周五十岁。他从二十九岁开始,坚贞不渝的跟随李嗣源长达二十一年。
李从珂做了皇帝后,高行周被授为昭义节度使,镇守在潞州。这时候的潞州格外敏感,因为潞州北面就是晋阳,也就是石敬瑭的老巢,南面就是洛阳,也就是京城所处位置。
高行周、李从珂和石敬瑭,是李嗣源麾下最重要的,也是最有战力的三员虎将。在这个时间点,李从珂让高行周镇守潞州,显得特别有戏剧性。
两年后,也就是公元936年。石敬瑭在晋阳起兵反唐。李从珂派大将张敬达为帅,围剿石敬瑭。高行周也是围剿大军的一员。
石敬瑭为了自保,引入了契丹援军。张敬达不敌,退到了晋安寨。当时张敬达的副帅杨光远,已经有杀张敬达,然后投降石敬瑭的打算。高行周得知此事后,常常跟随在张敬达身边,想要保护他。但这个行为,反而让张敬达起了疑心。高行周就不敢再跟随在他身边。
杨光远见张敬达没了高行周的保护,就找机会,一刀杀了张敬达,投降了石敬瑭。
大军阵前起义,让李从珂彻底的失去了机会。没多久石敬瑭攻入洛阳,建立了后晋。
石敬瑭当上皇帝后,并没有为难高行周,反而极力的拉拢。
先是让他回藩镇,另加同平章事衔。后来调任他为西京留守,镇守在洛阳。大家注意下,石敬瑭称帝后,没多久就迁都汴梁了,改洛阳为西京。
再之后,又调高行周为天雄军节度使,镇守在邺都,也就是魏州。老观众门都知道,邺都在五代是什么样的地位。
公元941年,安从进趁石敬瑭巡行邺都期间,在襄州起兵造反。石敬瑭派高行周带大军围剿安从进。这一次,高行周不辱使命,步步为营,碾压了安从进。这一节非常精彩,详见五代演义第67讲。
第二年,石敬瑭病死,石重贵继位。石重贵授高行周兼侍中,迁镇到宋州。这一年,高行周五十七岁。
石重贵在位期间,后晋和契丹交恶,中间先后发生过三轮大战。
公元944年,在第一轮对战中,高行周奉旨镇守戚城,被契丹大军围攻。当时掌权的景延广见死不救,隐瞒战报,幸好石重贵及时发现,亲自带兵救了高行周。而高行周在契丹数日围攻中,差点战死沙场,幸好他的儿子高怀德勇武,多次救父于危难之中。石重贵知道后,很欣赏高怀德,赐给了他很多东西。其中就包括一批白色的战马,加上高怀德使的也是银枪,白马银枪又成了高怀德的标签。此时的高怀德,年仅19岁。
大家注意一下,咱们开场提到的高怀德,第一次登上了历史舞台。而他的首秀这么的传奇,注定他的一生也是不平凡的一生。高怀德的事迹,咱们暂且压下不表。先把高行周的事情交代清楚。
石重贵救了高行周后,知道景延广故意隐瞒战报,就贬了景延广,让高行周担任侍卫亲军都指挥使。侍卫亲军都指挥使,就是禁军的一把手。也是高行周唯一的一次掌管禁军。然而虽然景延广贬黜了。但朝廷大事,还是把持在冯玉、李彦韬的手中。高行周的这个都指挥使,基本上也没有什么实权。
没多久,高行周就主动请辞,回到了宋州。
公元946年,后晋和契丹的第三轮战争中,杜重威在前线带着晋军的主力,投降了契丹。石重贵只能依赖像高行周这样的藩镇力量抵抗契丹军。于是就调高行周去澶州守卫。
但当时的后晋已经大势已去,各地节度使,纷纷投降契丹。高行周无力扭转乾坤,只得跟着大家一起投降了契丹。
公元947年,契丹国主耶律德光,在汴梁做了中原的皇帝,改契丹为大辽。并召入当时中原所有已经臣服于他的节度使到汴梁,这中间也包括高行周。
不过,正好宋州被流寇侵扰,高行周在汴梁没待多久,就被放回去平叛去了。
没多久,河东的刘知远起兵反辽。耶律德光一看中原待不下去了了,就把中原交给了萧翰镇守。萧翰也抵挡不足刘知远的攻势,他又逼迫花见羞、李从益母子到汴梁知军国事,企图以汉制汉。
花见羞是李嗣源的妃子,李从益是李嗣源的小儿子。他们手上无兵可用,就想到了调高行周入京,想让高行周带兵抵挡刘知远。
高行周接到花见羞的调令后,说道:“衰世难辅,何况儿戏乎”,拒绝了花见羞的调令。
刘知远占领汴梁后,高行周和大多数节度使一样,选择归附刘知远。
刘知远得知高行周拒绝花见羞的调令,很是认可高行周。授高行周为天平节度使,加守太傅,兼中书令。
当年十月,杜重威在邺都反汉,刘知远就让高行周为主帅,带兵征讨杜重威。和高行周一起征讨杜重威的,还有刘知远的弟弟慕慕容彦超。
因为慕容彦超不配合高行周,这次平叛,最后还是刘知远亲征,才拿下杜重威。高行周因功被授为邺都留守,加守太尉,封临清王。这一年,高行周六十三岁了。也是高行周第二次镇守邺都,距离上一次,仅仅过去六年。从公元941年到公元947年,这六年可不是寻常的六年,发生了太多的事情。重新回到邺都的高行周,估计也有恍如隔世的感觉吧。
刘承祐继位后,加封高行周为守太师,进封邺王。后来又改封齐王。
公元951年,郭威建立后周。加封高行周为守尚书令。大家要知道,尚书令很少授予活人,一般都是死后才加封的。但郭威没办法,高行周的资历太高了,已经封无可封了。但新朝开国,这些元勋门,还是要加封的。所以只能封他为守尚书令。这也是中国古代,作为臣下所能做到了最高的官职了。
第二年,也就是公元952年,慕容彦超在郓州起兵反周。慕容彦超为了拉拢高行周,还捏造了一封书信构陷高行周。幸亏高行周政治经验丰富,表水很成功,摆脱了嫌疑。
也就是在这一年,高行周病死在了任上。享年六十八岁。郭威追赠他为秦王,谥号武懿。
高行周把高家推到了顶峰。他几乎横跨了整个五代,能在乱世中不断创造辉煌,主要是一来高行周的运气好,跟了李嗣源。从而交好了李从珂、石敬瑭、刘知远和郭威。二来,他的能力的确很出众,不仅个人武功了得,统帅能力也很强,在战场上表现的很稳。很少出现重大的失误。
高行周有一个儿子名叫高怀德,出生在公元926年。高行周死的时候,他已经二十七岁了。他虽然也被封了信州、吉州,忠州等地刺史,但是实际上,他一直跟随在父亲身边。
高行周死后,高怀德被召入京师,编入了禁军。
公元954年,柴荣继位,随后爆发了高平之战。高怀德在高平之战中表现突出,被授为殿前军铁骑右厢都指挥使,领果州团练使。
这还不是最重要的,最重要的是,他结识了同在殿前军的赵匡胤。并和赵匡胤建立了很好的友谊。这成为高家再次起飞的基础。
随后的几年,高怀德跟随柴荣,南征南唐,北伐契丹。立下了不少功劳。职务也升迁为侍卫马军都指挥使,领江宁节度使。
公元960年,他协助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,成为了宋朝的开国元勋。升任殿前军副都点检,领滑洲节度使。并娶了赵匡胤的妹妹燕国长公主。这一年,高怀德三十五岁。
之后,他又跟着赵匡胤平二李之乱,改任归德军节度使。
高怀德是一个典型的军事世家出身的人,虽然他和赵匡胤关系很好,但依然是赵匡胤猜忌的对象,在后来的杯酒释兵权中,被解除了军权,他作为皇亲继续身居高位,但很少参与国家大事了。
公元973年,他被加授同平章事衔。
公元976年,又加授为侍中,检校太师。
公元982年,病死在了汴梁。享年五十七岁。追赠中书令,追封为渤海郡王。谥号武穆。对,就是岳飞的那个武穆。
史书记载,高怀德有两个儿子,分别是高处恭和高处俊,都在朝廷中担任了官职。再之后,高家就不见于史书了。
如果论个人武功,高怀德说不定还在其父高行周之上,大有其祖父高思继的遗风。但如果论行军打仗,高怀德远远比不上他的父亲。从始至终,高怀德都没有担任过大军主帅,也可能是时代不同,没有给高怀德机会。
不过,相同的是,高行周高怀德父子,都能清楚的认清时势,及时的选对君主,这也是高家兴盛的重要原因。不像高思继,虽然卖力的工作,反而落得兄弟被诛杀的下场。
高家的故事之所以流传很广,除了高氏三代人的努力,还和后来的文学创作有很大的关系。其中高思继是《残唐五代演义》中的白马银枪将,武力值和李存孝有的一比。高怀德在《杨家将演义》里也有很多的戏份,尤其是他戚城救父的桥段,堪比当年的当阳坡赵子龙。
关于高氏三代人传奇的经历,我就不再过多的评价,大家有什么想说的,请在弹幕或者评论中理性发表观点。
觉得本视频有意思的,请点赞,转发,收藏。谢谢大家,我是杨利辉。